来源:成都日报 2015-12-22
四川省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始建于1912年,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作为省图新馆开馆的重要活动之一,“川图百年”馆史展将于周六在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一楼开展。据悉,“川图百年”馆史展将分为七个部分,全面展现四川省图书馆曲折的建馆历程、百年间涌现出的人文大家、轶事趣闻以及特色馆藏资源和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四川省图书馆在1912年建馆之初,成都人曾送别号‘八十松馆’。”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陈雪樵告诉记者,正式开馆时,四川省图书馆设在成都少城公园一栋青砖小楼内,也就是今天人民公园的西面。当时,曾官至内阁中书的林思进归隐故里,回到成都,主动请缨担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一职。林思进任馆长后,闭馆谢客两年,在少城拓地建楼、精简行政,并且邀请资深学者来图书馆主持事务。两年后,四川省图书馆重新开馆,馆内藏有中文书籍30余万册,此外还收藏有大量外文书籍。林思进还在当时的图书馆外面种植了80株松树,由于当时前往四川省图书馆借阅书籍的人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成都人都将四川省图书馆称为“八十松馆”。
众所周知,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存有很多善本,这些善本来自哪里呢?“有些善本是来自严雁峰、严谷声父子的转交。严雁峰喜爱读书、藏书,年纪轻轻便已藏书数万,后来因为藏书太多,严雁峰萌生了建造书库的想法。1914年,在严雁峰的主持下,贲园书库在清代名将岳钟琪宅邸‘景勋楼’的原址正式动工修建。”陈雪樵告诉记者,历经十载,贲园书库在1924年正式建成,在中国藏书界有“成都天一阁”之美誉。可惜的是,在书库修建完成的前几年,严雁峰已去世,没有看到书库的完工。严雁峰的养子严谷声发扬了父亲的遗志,把贲园书库的规模越做越大。严家父子对于藏书的热情和贲园书库良好的藏书条件,让许多孤本善本得以留在贲园。孤本宋版《淮南子》《晏子春秋》、顾炎武的《肇城志》手稿和“马元调本”《梦溪笔谈》都完好地保存在贲园书库之中。贲园书库还是当时成都文化名人聚集的地方,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贲园书库举办过个人画展,书法大家于右任也曾在贲园书库养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严谷声将贲园30余万卷完好无损的藏书悉数转交给了四川省图书馆。
此外,陈雪樵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成都人的读书热情非常高涨,四川省图书馆在当时可谓门庭若市。“当时,四川省图书馆位于成都东风路二段(今蜀都大道总府街段),有很长一段时间,前来借书的读者从科甲巷一直排到了东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