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峪遗址

  • 发布时间: 2016-03-03
  • 作者: 暂无
  • 阅读次数: 87

1963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择义、尤玉柱等,在朔州市朔城区峙峪村附近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的材料甚多,有人类枕骨一块,石器、石片15000多件,烧石、烧骨等多块,装饰品一件,各类动物牙齿5000余件,大量的被人工击碎的兽骨若干等。发现的材料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经碳14测定,距今28945±1370年。

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核有两极石核和多面石核。石片有锤击石片,两极石片和小长石片。峙峪人既沿用北京人文化的传统砸击技术,又掌握了较进步的间接法打制小石叶。小型石器为主,大型石器很少,砍砸工具罕见,雕刻器和刮削器数量较多。石镞的发现,表明当时人类已掌握了弓箭。斧形小石刀为水晶,开刃,当是镶嵌在骨、木把上的复合工具。还有一件是石墨磨制钻孔的装饰品。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峙峪遗址同许家遗址有相近之处。如打击法和石器类型的主次一样,加工方法有的一样。但有发展,工具变小而精细。峙峪遗址是继承许家窑遗址发展起来的,但又不是直承关系,中间还有发展环节待以后寻找。

峙峪遗址与萨拉乌苏遗址相近,同小南海遗址也有共同因素。峙峪遗址的石器要进步一些。有的专家提出,峙峪遗址为华北地区典型细石器工艺的先驱,成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华北的旧石器分两大系统:一是以大型石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征的“匼河——丁村系”,另一个是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峙峪遗址中发现的扇形石核石片,对于追溯这类石器源于华北则是重要的,说明作为一种制造工具的方法,在以后被继承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