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

  • 发布时间: 2016-03-03
  • 作者: 暂无
  • 阅读次数: 93

崇福寺,古名林衙寺,俗称大寺庙,位于朔城区东大街,坐北向南,东傍城垣,西毗民舍。山门临街,门前蹲石狮一对,门上悬“崇福寺”竖匾一方。寺内建筑巍峨高耸,青墙碧瓦,甬道纵横,幽静清雅,古朴之风浓郁。它是一座沿袭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的佛教寺院,也是同朔地区现存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崇福寺建筑记载的史料,现存的碑碣刻石有: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崇福寺碑记》(见《朔州志·艺文》卷十二),清乾隆四十午(1775)《朔州林衙寺重修碑记》等。按上述碑文记载,应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辽时崇福寺为节度使衙署,俗称林衙署。辽统和年间(983——1011),流言纷纷,传寺内屡见异光,捐为僧舍。金代崇尚佛教,皇统三年(1143)重修,并新建弥陀殿、观音殿。寺院扩建后,金天德二年(1150),赐额“崇福禅寺”。元末寺区辟为粮仓,殿宇为储粮之所,塑像、壁画遭受损坏。明太祖朱元璋崇佛,洪武十六年(1383)将粮仓徙移,重兴寺宇。崇祯四年(1631),朔州知州翁应祥题额“林衙古刹”。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几次补修,改名为崇福寺。崇福寺历经辽、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沿街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寺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23400平方米左右。

全寺五进院落有序的排列在中轴线上,各重院落为传统的四合院模式,自前往后设。主要的建筑10座为:山门、金刚殿(又称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又称藏经阁)、文殊堂(东配殿)、地藏堂(西配殿)、三宝殿(又称大雄宝殿)、弥陀殿(又称三圣殿)和观音殿等。寺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工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前后左右浑然一体,犹如一幅古朴典雅的水墨画。

第一进院落为金刚殿,呈横向扁长方形。山门与天王殿相距不远,山门重建于清代。在“崇福寺”竖匾下,置大门,供游人出入。院中为金刚殿,亦名天王殿,殿内原供奉四大天王及二金刚。殿宽五间,深四间,高约10米,前檐为廊,单檐悬山式屋顶,廊柱上用斗拱承托房檐,殿内后柱一列负载梁架。金刚殿结构简洁牢靠,依结构和斗拱用材判断,与山门同为清乾隆年间重构,殿内塑像已不存,现为平朔汉墓出土文物展览室。

第二进院落为千佛阁,左右钟鼓二楼是近乎正方形的四合院,均为明代建筑。钟、鼓二楼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上层方形建筑使用四柱,四隅木壁各设一门,四周有木栅栏圈围,楼顶罩檐歇山造,角翘飞檐与千佛阁翼角相呼应,大有檐乐高啄的神态,檐下斗拱清丽,设置巧妙,较其它建筑独具一格。千佛阁在金刚殿北的中轴线上,三间四檐的重檐歇山顶建筑,明代以前是藏经之所,古名藏金阁或藏经楼。阁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明代重建,现存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遗物。清代补修后,周设千佛,更名千佛阁。抗日战争中佛像遭毁坏,现为文物陈列室。阁身两层,下层宽五间、深三间,四周环廊。上下两层间没有钩柱,周置廊柱距檐墙甚窄,纯属装饰之用。两层檐下皆施斗拱,拱枋用材额不一致。前后明间门楼凸起,分别为歇山和悬山两种式样。明间门楼和上檐斗拱在清代重葺,围廊结构和楼身梁架尚存明初遗风。楼顶饰黄、绿、蓝三彩琉璃脊饰吻兽,龙形吻、堆花脊筒,脊端化生童子,侧身仰望状。垂兽行龙,探头翘尾、张口欲吞,戗兽龙头鱼尾、翅膀翼出,其造型之殊,它处未见。

阁下底层当中矗立着一座木质楼阁模型,二层三檐,四周环廊,通高4.5米,平面呈长方形,相传乃明初制作的藏经楼小样。木质楼阁底层当中设大肚弥勒佛一座,上下两层之间置平座,檐下斗拱出翘,屋顶重檐歇山式,吻兽、脊刹俱全。木质楼阁造型美观,古雅生趣,结构规整洗练,依其构造判断当属明物。

在千佛阁后东西两侧有配殿,东为文殊堂,西为地藏堂。一般佛殿建筑时文殊堂配普贤殿,地藏堂配观音殿。崇福寺一反常规,以文殊堂配地藏堂,此中奥妙尚不得知。

第三进院落为三宝殿,亦称大雄宝殿。与千佛阁同时建造,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飞檐翼角,琉璃殿顶,檐下五彩斗拱,各间用平身科斗拱两攒,斗拱小巧玲珑,前檐明间开辟门,次间置窗,装修与大同华严寺诸殿略同。殿内供三世佛,三世佛端坐莲台,庄重慈祥。内壁绘各种佛像近千尊,故又名千佛殿。南北墙壁画有三国人物关羽、马超、赵云、黄忠、关平、廖化等作释迦牟尼侍卫,画技平庸。殿前铁铸焚炉,为清乾隆四年(1739)遗物。

第四进院落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荟萃了崇福寺的文物精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开国侯翟昭度建造。我国现存宋、金建筑多保存了当时的骨骼主体,即柱额、斗拱和梁架,而弥陀殿自基到顶全部是金代原作,即主体结构、艺术结构和附属文物——琉璃脊兽、隔扇装修、檐下匾额、殿内塑像、四周壁画等都是金制。这些金代遗物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害,未予毁坏而保留至今,已成为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典艺术珍品,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建构能力。

弥陀殿殿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平面呈长方形。通面宽41.32米,总进深22.7米,殿平面937.96平方米;台基东西宽48.72米,南北深29.84米,台基面积1453.8平方米;殿前月台宽34.42米,深11.2米,月台面积385.5平方米;殿基面积合计1839.3平方米。在我国现存辽、金佛殿中,此乃巨构之一。

弥陀殿前檐五间装隔扇门,后檐明间和两稍间各安板门一道,供人们出入殿堂之便。殿前檐当中悬“弥陀殿”竖匾一方,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遗物。竖匾字体秀丽,笔力刚劲,益增殿内的庄严气氛。

殿内明间攀间枋下,墨书题字“维皇统叁年(1143),癸亥□□拾肆日己酉之时特建”。东西两稍间、攀间枋下白垩题字“贞元元年(1153)五月廿七日记,朔州定襄军……”两项题记都是金代建殿的佐证。前者墨书题记盖是安装殿宇构架的年月,后者以白垩留题,应是粉刷油饰所书,两者相距十年,证明当时施工期限至少逾十年之久。

殿顶椽飞之上铺栈砖一层,不施望板,栈砖长4458厘米,宽31厘米,厚5.5厘米,背面刻沟濠1113道不等,金制未更。在全国已知的宋、辽、金木构建筑中,这是仅见之孤例。屋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前坡以断面方形的琉璃瓦条垒脊,黄绿色琉璃镶边、覆顶,这是我国唐、宋建筑的固有做法。两支高大的盘龙琉璃鸱吻矗立于正脊两端,吻高3.2米、宽2.95米,龙形盘曲,尾爪前伸,流云贴体,鳞角密致,吞口横眉怒目,脊兽张口欲吞,其造形之殊在全国现存建筑资料和实物中罕见。脊中宝刹残缺,二吞口之间前后置力士各一,披甲载胄,竖目凝视,神姿劲健有力。脊刹左右置力士两躯,皆作奔走状,身躯前倾,曲臂拧拳,双目注视着前方,躯形健美,肌肉圆润,神情英武自若。垂兽、戗兽和脊兽,非龙非虎,无项无尾,仅以巨形兽头,盖为唐人兽面发展而成。脊刹内壁匠师留言“代州崞县琉璃术首武村男解府进士武□思……时皇统六年(1146)七月卅日”。证明殿顶琉璃为皇统年间崞县(今原平县)匠师烧造。粗坩土胎,黄绿色釉,坯胎坚实,釉面较厚,光泽逾八百年不减,是我国有确切年代可考的金代琉璃佳作。

弥陀殿装修颇引人注目,前檐五间装隔扇,后檐明间和两稍间各安板门一道,板门高3.68米,门额上棱形门簪三枚,形制古朴。板门背面保存元至正十二年(1352)游人墨书题字,金代原貌犹存。

殿前檐隔扇,每间两页、三抹、腰抹一当,无腰花板。隔扇棂花甚高,与裙板高度相比约为二比一。隔扇之外设立颊和檩柱,其间不装鱼塞板,与隔扇相等下部置裙板,上部雕棂花,门额之上横披五方,大小不一,内置各种棂花纹样,纹饰多达十五种。棂条花纹玲珑剔透,雕工之佳,精巧之极,在我国现存宋、金建筑中堪称杰作。清康熙年间,局部作过补修和重制,与原作不相吻合。

殿内佛坛宽五间,达23.54米,坛上塑巨像三尊。明间为弥陀佛,盘曲坐于高大佛台之上,两侧塑观世音和大势至二位菩萨,佛学上称为“西方三圣”。佛像高达8米。佛像背光高14米至脊檩,且造型精致,光彩夺目,这在我国佛殿中极为罕见。主像两侧塑胁侍菩萨四躯,前隅为护法二金刚,菩萨、金刚亦有6米之余。各尊塑像比例适度。佛像端庄慈祥,静目凝神;菩萨花冠精致,衣饰合体,丰腴端庄;胁侍俊秀清逸,肌肉圆润,神态潇洒;金刚身姿前倾,肌肉臃肿,怒目凝视。后世作品在沿袭唐、宋造像丰满俊秀之风韵方面,弥陀殿的金代塑像既是巨作,也是佳品。

殿内佛坛前沿还保存几尊小佛像,乃明代补葺寺宇所增设,技法平庸,非金代原物。

弥陀殿内四周,满绘壁画,清代后墙残壁破坏使画大部不存,现存壁画总面积327平方米,除极少数后补者外,大多还是金代原作。

画题主要内容是说法图。十躯高大的佛像分列于两山和后墙之上,东、西山墙各三组(现完整者二组),后墙四组,现存两稍间一组和两躯胁侍像。各组佛像居中,结跏而坐,身披袈裟说法样,左右两侧胁侍菩萨各一,手捧各种器物侍从状。上部流云中画小佛像五躯,侧身仰卧,飞天乘降翔,飘带起舞,大有飘然欲仙之意境。南壁两进间画千手千眼十八面观音,下隅两侧婆薮天和吉祥天胁侍。南壁东进间佛菩萨六躯皆为坐姿,分上下两列,上列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弥陀佛,下列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王三菩萨。后墙两稍间门楣上分别画八宝观和十六宝观,重彩平涂,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间以使用黄、白、蓝、赭等,多为聚墨碾子画。胁侍菩萨衣冠沥粉贴金,更增强了壁画的富丽感。画像庄严,画艺高超,画面气势恢宏,不愧为沿袭唐、宋画韵的一堂杰作。

在一座殿堂中,建筑、塑像、壁画、琉璃、门窗隔扇、檐头匾额、墨书题记等多种金代文物荟萃一起,堪称瑰宝;历经八百多年完好无损,尤为珍贵。

第五进院落为观音殿,观音殿与弥陀殿台明相连,前有月台,宽五间,通高宽25.5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3.48米,单檐歇山式,殿内梁架结构极具独创性。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于佛坛两侧,变化匀称自然,使殿内前部宽敞明亮。对梁架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和创新:在平梁及其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将前槽上部重量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这既做到构件完善,又符合结构原理,充分反映出八百多年前建筑艺师的杰出创造才能。观音殿前檐明间悬“观音殿”竖匾,为明代遗物;下设门,次为窗,余皆为古朴厚重的檐壁。殿内佛坛长三间,上塑主像三躯,均为菩萨像,中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佛学中称三大士,明代塑造,清代补葺。此殿建造的确切年代史料未见,依结构和形制判断,无疑是金代原物,殿内塑像为明代原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物政策昭示下,在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的关怀下,崇福寺进行了全面加固和维修。如今身临其境,大有“佛寺宁静,佛坛清心”之感。人们面对这些珍贵文物,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祖先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正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并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崇福寺解说词

大家好!真诚地欢迎您光临千年古刹崇福寺,当您步入崇福寺的山门,崇高无尚的福祉便会伴您一生吉祥如意。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寺址平坦,坐北向南,东傍城垣,西毗民舍,崇福寺古名林衙寺,是我国现存三大辽金佛寺之一,据《朔州志》记载,崇福寺乃“鄯阳古刹”也,大藏经阁创始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辽契丹时,其地为林太师府署,统和年间(983——1011),传说其地屡现异光,复为僧居,名曰“林衙寺”,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开国侯翟昭度奉敕特建弥陀殿。金天德年间(1149——1153)海陵王完颜亮赐额“崇福禅寺”。元末寺区辟为粮仓,殿宇成为蓄粮之所,塑像壁画受其损害。明太祖朱元璋崇佛建寺,于洪武十六年(1383)将粮仓迁徙,重兴寺宇。成化五年(1469)和十六年(1480)两次重葺。崇祯四年(1631)朔州知州翁应祥题额“林衙古刹”,列为朔州“八景”之首。清代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又曾几次补修,始成今日状况。崇福寺共有十处建筑分别是山门、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堂、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五进院落占地23400平方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咱们首先看到的第一座殿宇是金刚殿,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重建。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结构简洁牢固。殿内原来供奉的四大天王塑像已毁于战争年代,现佛台上供奉的是三大士,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东西两侧就是传说中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了。

这是崇福寺的第二进院落,东西两端对峙相望的钟楼和鼓楼,都是明代建筑。结构呈方形,二层楼阁式建筑,规模不大,典雅庄重,四角立柱,上置斗拱,楼檐舒展,翼角如飞,造形引人瞩目。钟楼上的大铁钟铸于清代,现在敲起来还非常响亮,宏音贯耳。鼓楼上的那面大鼓是明代的遗物,直径约2米。咱们知道钟和鼓是寺院里必备的法器,它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正面是千佛阁,原名藏经楼,是崇福寺存放经书的地方。它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年间重建,清代补修,周设千佛,更名为千佛阁。

千佛阁为上下两层,下层阔五间深三间,四周环廊,中间明间门楼向外凸起,分别为歇山顶和悬山顶两种式样。上层阔三间深两间,四周设有围栏,南面是直棂门窗,其余三面都砌以砖墙。为九脊歇山顶。殿顶脊饰吻兽为黄绿蓝三色,正脊两鸱吻为腾空龙形,东西呼应,甚为生动。垂兽行龙,探头翘尾,张口欲吞,戗兽龙头鱼尾,翘翅欲飞,造形特殊。

崇福寺的第三进院落,正面是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是配殿。东为文殊堂,西为地藏堂。文殊堂、地藏堂结构形制相同,为明代初年的建筑,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结构简洁,布列疏朗。

大雄宝殿是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中必备的殿宇,是寺院的正殿。  “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德号,是对他的道德、法力的尊称。佛经说他能降伏五阴魔、烦恼魔及死魔等各种魔障,威高德上。因殿内供奉的主尊像是释迦牟尼佛,所以称“大雄宝殿”。它始建于唐初,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年间在原遗基上重建,面宽五间八椽,单檐悬山顶,结构简洁,尚存明代遗风。

大雄宝殿供奉的是三世佛,即“横三世佛”。中间供奉释迦牟尼佛,左边是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百姓又叫药师佛,能去除百病,保佑人身体健康。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三尊佛像都是明代塑造的。沥粉贴金,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

大雄宝殿东西两壁绘的是千佛壁画,始绘于明代。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侍卫,大雄宝殿的南北墙壁上还绘着六位三国人物,南墙东进间绘的是关羽,西进间赵云,北墙上有四位:黄忠、马超、关平、廖化。这六位都身材魁梧,神采飘逸,真正体现出一种“武将无项”的艺术特色。

大雄宝殿后面的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也是崇福寺的精华所在,请大家跟我往后走。

弥陀殿创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由安远大将军朔州顺义军节度使翟昭度奉敕特建,至今有将近9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的三大辽金佛殿之一,从殿顶的琉璃脊饰、斗拱匾额、隔扇门窗、梁架结构,再到殿内的塑像、背光、壁画等都是金代的原物,一直保存至今,实为难得,被专家称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

弥陀殿总高度有21米多,总体建筑面积有1839.3平方米,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椽。

弥陀殿有“五绝”享誉海内外:琉璃脊饰布列神奇,金碧辉煌,光焰夺目;棂窗图纹花样翻新,镂刻精致,巧夺天工;殿额巨匾沧桑磅礴,书法豪迈,气韵酣畅;主像背光编条泥塑,乐天多姿,栩栩如生;四壁彩绘技法精湛,设色绚丽,气势恢宏。

第一绝在殿顶上,咱们看到殿脊上有两个形制相同的琉璃武士,乃金代原物,高1.5米,近似真人,是我国现存辽金建筑中最高最大的脊刹琉璃武士,其造型与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堪称上乘佳品。

第二绝即隔扇门窗,这些雕琢玲珑古朴的窗花,图案样式有钱形纹、雪花纹、菱花纹、莲花纹、椒眼等共15种,是我国现存下来最完整的金代雕花棂窗,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殿檐下悬的这方竖匾是咱们弥陀殿的第三绝,高有4.2米,宽2.7米,每个字直径有0.9米,是辽金最大的华册式牌匾,被收录为“中华名匾”之列。

第四是绝塑像背光,佛台上共有九尊圣像,均为金代原物。中间是弥陀殿的主佛阿弥陀佛,左边是观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佛教称“西方三圣”。三尊主像都在9米以上。

主佛身后的这一块背光屏,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下来辽金时期最大、最特别、最精致、最完美的一块,高14米,直达殿顶。在制作上采用缕空泥塑,彩绘而成,工艺高超,巧夺天工。

第五绝是它的壁画艺术,现在保存下来的金代壁画有327平方米,东西两壁面积最大,讲的是佛祖说法图。整幅壁画,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间以使用黄、白、蓝、赭等色,着以沥粉贴金,画面气势宏伟,图案庄严,画艺工整,线条有力,是一幅难得的金代佛传水陆画卷。

崇福寺的最后一座殿宇是观音殿,它是崇福寺的第二大佛殿,现存建筑为金代晚期遗物,单檐歇山顶。观音殿在梁架结构设计方面最具特色,而且当地百姓也说这座殿里的菩萨最灵验,可谓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进了观音殿大家都觉得前边这儿特别宽敞,古代工匠们采用“减柱营造法”把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采用双重人字形叉手进行力的分解,既简单明了,又恰到好处,把殿顶处理得天衣无缝。整个梁架比例适度,结构合理,用材得当,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精妙地步,是建筑史上的典范,是研究我国金代建筑史和建筑结构力学、证实我国建筑科学成就的重要实物资料。

佛台上塑有五尊菩萨像,正面三尊是佛教中的三大士,中间为大悲观音菩萨,左为大智文殊菩萨,右为大行普贤菩萨,塑于明代,姿势端庄。佛台前的这尊是能渡一切苦海的渡海观音,头戴花冠,面容清秀。那边那尊站像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送子娘娘。

好了!崇福寺给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并希望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崇福寺全体工作人员为大家及家人祈福,祝愿大家永远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