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三孔布

  • 发布时间: 2016-03-03
  • 作者: 暂无
  • 阅读次数: 135

三孔布是战国币中最稀少的一种,其实物多湮没无迹。迄今,国内保存在文物部门和私人手中的,也仅数十枚。1983年在朔城区的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枚仅见的宋子三孔布。为圆首、圆肩、圆裆、圆足。长5.5厘米,重6.8克,首与双足各有一圆穿孔。面文篆“宋子”,背文篆“十二朱”。制作规整精美,钱文清晰奇丽。虽遍体绿锈,仍不失原风貌。它的面世,为考古界和钱币界所珍视。为一级文物。

1986年在故宫展出,次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1993年获中国钱币学会金泉奖。

布币面文多铸造币地名,“宋子”亦不例外。据《历代疆域表》记载,钜鹿郡在战国时属赵,西汉时期郡治亦在宋子县,地望在今河北省赵县东北。王利器先生主编的《史记诠译·刺客列传》中注释“宋子”也称:“邑名,在今河北省赵县北。”从中可知,宋子为铸布地名,是战国时赵国宋子县。“朱”即铢字省,是记重单位。战国时,一两为二十四朱。宋子布背文“十二朱”即半两重。三孔布大型者背文为一两,小型者背文为十二朱。三孔布一两与十二朱的记重,为后来的半两和五铢圆钱起了先导作用。钱币的流通往往在当时。宋子三孔布能保存至西汉随墓主人入葬,说明它是墓主人生前喜爱的传世品。

三孔布体系小,铸造少,铸地仅在赵地,时间又不长。它的出土为研究三晋三孔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