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与创建敌后根据地

  • 发布时间: 2016-03-03
  • 作者: 暂无
  • 阅读次数: 114

洪涛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洪涛山抗日根据地是指右玉、朔县、山阴、怀仁四县的接壤地带,即右玉县史家屯、曾子坊一带,山阴县前山坡、朔县乱道沟、怀仁县编岭、马营(现属山阴县)、吴家窑及左云县马道头一带,约140个村庄。

1937929,一二Ο师七一六团奉命将二营改编为雁北支队(约300余人),在该团副团长宋时轮率领下,从宁武星夜挺进到洪涛山腹地,依托洪涛山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雁北支队(因宋时轮任支队长,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宋支队)积极寻找有利战机,机动灵活地歼敌有生力量。101,在井坪附近一举消灭200余名日军和一个卫生队,打毁数辆坦克、装甲车和汽车,缴获10余门大小炮和数10箱炮弹、子弹。4日,乘胜收复平鲁县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谬论。同时,支队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帮助驻地群众挑水、打扫院落,用实际行动感动群众,解除群众的顾虑,扩大影响。另外,组成工作队,深入山区广大农村,大力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政策,用日军侵华罪行教育群众,唤起群众的民族觉悟,动员、组织群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一些村庄组织起抗日救国会、妇救会、自卫队等群众团体组织,较好地打开了洪涛山区抗日斗争的局面。广大群众支持支队的工作。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制军衣、做军鞋,站岗放哨,送信,大批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支队很快发展为3个步兵营、1个骑兵大队、8个挺进队,成为有数千人的队伍。在广泛开展抗日斗争的基础上,支队以口前村为中心,积极稳步地发展党员,开展建党工作,先后发展党员200余名。洪涛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得到开辟和创建。

19385月,雁北支队奉命东进平西,留一个小分队继续坚持在洪涛山区开展抗日斗争。根据中共晋绥边特委的决定,鲁平奉命来到洪涛山区接收雁北支队留下的挺进六支队,领导洪涛山根据地的抗日斗争,组建成立中共右山朔怀县委,鲁平任书记。成立右山朔怀县动委会,主任为柏玉生。县委、动委会成立后,先后在水头等村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为区、村培养训练了一批干部,在六支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党员达到70余人。挺进六支队在沈家小庄窝进行集中整训和整顿,配备了干部,增强了战斗力。六支队活动于山区,为防止敌人进犯,保护人民的利益,不时地转战到岱岳、甘庄、吴家窑一带,袭击维持会、警察署,消灭敌人,武装自己,袭击口泉警察署,一次缴获30余支枪和很多子弹。经过建党、建政、整军等一系列工作,洪涛山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朔平西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朔平西山抗日根据地是指朔县城西北起顾北岭、范家岭、鱼渠岭,南至双化岭、盘道梁山脉以西的山区。根据地北邻平鲁、西靠偏关、南与神池相连,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有村庄150多个。

193710月,一二Ο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饶兴奉命带领张明才、吴文、王培续等10余人来到朔县西山开展抗日斗争。首先饶兴等人与当地开明人士哥老会头领谷瀛生取得联系,动员其参加抗战,并在下木角、利民堡等地召开各种会议,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经过两个星期的宣传发动和积极筹备,在利民堡成立神朔抗日委员会,主任为饶兴。接着,派出人员到各村继续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同时,开始着手组建游击队。西山群众响应党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合理负担的号召,积极为抗日做贡献,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开明人士主动捐献马、骡子和物资,很快组织起一个骑兵连,连长分别由张明才和李文斌担任。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深入扎实,群众中报名参军的人很多。先后为一二Ο师输送新兵1000多人。12月,神朔抗日委员会改称朔县战地动委会,各区亦相继成立动委会和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斗争,西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

大怀左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大怀左抗日根据地指大同、怀仁、左云3县的接壤地带,即口泉、鸦儿崖、长流水、上山井、下山井、窑子头、鹅毛口一带地区。

193710月,雁北支队挺进朔州后,即向大怀左地区派出3个武装工作团,开展抗日斗争,其一活动在偏岭、夏家马营一带,其二活动在鸦儿崖、鹅毛口一带,其三活动在吴家窑、峙峰山一带。工作团化整为零,深入农村,通过写标语、演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首先组建了大怀左抗日救国委员会,刘国梁任主席,驻地设在黑流水村。同时建立3个区抗日救国会,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纳入到有组织、有领导的轨道。其次组建了约500余人的大怀左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为蔺子明,下辖3个游击中队。第三,开展秘密建党工作,先后在鹅毛口、羊圈沟、高屯、上山井等村发展了40余名党员,在羊圈沟等村建立了党支部。工作团的一系列工作,较好地稳定了大怀左地区混乱复杂的局面,稳定了广大民众惶恐不安的情绪,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大批青年纷纷投身抗日斗争行列,走上了抗日斗争第一线。这一时期,仅怀仁地区就有300余名青年自动参加了游击队和八路军。

19385月,雁北支队奉命挺进平西后,为了加强对大怀左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晋绥边区特委派苏兴以牺盟会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大怀左地区开展抗日斗争。6月,苏兴接收并改组大怀左抗日救国委员会,成立大怀左动委会,苏兴任主任。同时在鹅毛口、海北头、偏岭等地成立3个区动委会。6月底,动委会在上山井村召开党政军民代表会议,正式选举成立了大同、怀仁两县抗日民主政府。不久,根据晋绥边特委的指示精神,成立了中共大怀左县委,苏兴任书记。8月,晋绥边特委派黑耀华任大怀左县委组织部部长,加强这一地区地方党组织建设的领导。黑耀华以货郎担为职业掩护,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先后发展党员110余名,在鹅毛口、夏家马营、高屯、冯家窑等村建立了15个农村党支部。同时,大怀左县委、动委会认真抓地方武装建设,把分散的各区游击队组织起来,再次成立大怀左抗日游击大队,后正式命名为独立六支队第六连,连长为张太德。11月,苏兴奉命赴大同、丰镇、左云开展工作。由黑耀华继续领导大怀左地区的抗日斗争。

19385月,三五八旅政治部除奸科科长裴周玉率机关干部及七一六团九连战士60余人,在大怀左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工作团抵达鹅毛口后,分成4个工作组,深入山区广大农村进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抗日救亡宣传;对那些欺诈勒索、掠夺群众财产的汉奸特务、恶霸给予坚决打击;举办训练班,培训培养抗日骨干;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数十个村庄建立动委会、农民抗日救国会、妇救会、自卫队和儿童团等组织,群众抗日斗争有声有色。广大青年主动报名参加抗日游击队。7月,组成约500余人的大怀左游击支队,支队长为罗成章。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整训后,送五寨补充到主力部队,12月,工作团奉命归队,大怀左抗日根据地得到全面开辟和创建。

雁门关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雁门关抗日根据地是指东起繁峙县西界,东至同太公路,北起草垛山麓,南到代县滹沱河北岸,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35公里,面积约2000多平方公里的雁门关山区地带,有村庄150多个,人口近3万人。整个根据地系恒山向西延伸的余脉,海拔在2000米左右,山高沟深,山峦重叠,沟壑交错,草茂林密。以雁门山脊为界,南北分属两个日伪“治安区”。山北山阴县属“蒙疆”,山南代县属日伪“山西公署”。雁门关抗日根据地处于两个“治安区”结合处,敌人统治相对薄弱,更有利于我党开展山地游击活动。

193711月,晋察冀边区决定并成立中共繁(峙)代(县)浑(源)应(县)中心县委,开始深入雁门关山区开展抗日活动。19387月,成立中共应(县)山(阴)县委,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雁门关山区抗日根据地得到初步开辟。

19412月,晋察冀边区把代县滹沱河以北整个雁门关山区划归山阴县,并成立了中共山阴县委,实现了雁门关抗日根据地的统一组织,统一领导。中共山阴县委始终把发动、组织群众抗日作为主要任务,在根据地内普遍建立抗日政权、党的组织和抗日群众组织。在游击区也积极组织政权和抗日团体,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和力量。同时,县委在原代县一中队的基础上组建山阴基干游击队,约300余人,各区都建立了1030人的区小队,成为根据地内的主要武装力量。据19436月统计,山阴县有农村党支部33个,其中根据地13个,游击区20个。党员249人,其中根据地122人,游击区127人。

日军一方面以“多建据点,多修碉堡,多驻重兵”的方法,妄图挤掉根据地;另一方面实行“三光”政策,频繁扫荡,围剿根据地,进行惨无人道的大破坏,制造无人区,妄图搞垮根据地。1941年至1942年,先后在代县、山阴县建立25个据点,出动千人以上大扫荡4次,300人以上扫荡16次。敌人的企图一次次落空,雁门关抗日根据地在残酷的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左右凉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左右凉抗日根据地也称西马头山抗日根据地,是指以右玉东山为中心,包括左云县的西部山区,凉城县靠近长城的南部山区,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有大小村庄250多个,人口约5万余人。境内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

193710月,一二Ο师直属骑兵营(亦称蔡玖支队)经朔县、平鲁挺进右玉县马营河、黑洲湾一带,开展敌后抗日斗争。一是组织工作队,深入各村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二是按照合理负担政策的要求,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部队征集经费;三是动员青年参军。

同期,共产党员吴秉周从包头回到杀虎口,同牺盟会员党可钧、王安义等,向民众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1114,一二Ο师警备六团一营在团长孙超群的率领下,由偏关北上右玉。18日收复右玉城。22日,右玉县抗日救国会成立,主任为傅生麟。同时成立了3个区抗日救国委员会,组建了右玉县抗日第七支队,下辖骑兵连和步兵大队,右玉县的抗日斗争迅速兴起。

12月初,雁北支队派出的钟怀科武工队,挺进右玉二区破虎堡一带,开辟右玉东山抗日根据地。武工队广泛宣传共产党抗日的十大纲领,号召民众捐粮捐款支援抗战,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在一些村组建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和自卫队,个别村还发展了一批党员。同期,雁北支队派陈仲明率领的武工队,挺进左云、右玉、凉城3个县接壤地带,以右玉东山沟、左云五区山区为中心,深入农村宣传抗战,发动青年参军参战,扩建武装力量,消灭、收编危害群众的土匪团伙,武装开辟左右凉抗日根据地。

右玉西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右玉西山抗日根据地也称和右清抗日根据地,是指右玉同内蒙古和林格尔,清水河靠近长城的山区地带。

193712日,中共晋绥边特委组建中共和右清县委,书记为贾丕谟,开始开辟右玉西山抗日根据地。中共和右清县委把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武装斗争作为重点,贯穿开辟创建根据地的全过程。19382月,组建成立县游击大队,不久被正式命名为挺进军第三大队,大队长为石生荣,7月整编为独立六支队步兵二营五连。入冬,由石生荣负责,一个月内,又重新组织起一支60余人的游击队。县游击大队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后4次消灭几股土匪武装、汉奸、特务,缴获各种枪支30余支,不仅武装了自己,而且扩大了影响。县委、县大队密切配合,乘势广泛动员青年参军参战,进行抗战,不仅圆满完成中央警卫团、军委保卫营的扩兵任务,县大队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

在开辟创建西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中共和右清县委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以青羊沟为界,将整个和右清地区划为两个区,均配备了区委书记和区长。到193910月,西山抗日根据地的和右清县,下辖24个行政村,160个自然村,人口11134人。

194010月,中共雁北地委根据晋绥边党委指示,将其管辖的绥南部分地区移交绥远党组织后,基本按抗战前各县县界,重新划分各县区域,和右清县撤销,右玉西山抗日根据地一分为三,分别为和林格尔县、右玉县、清水河县的根据地。

应县南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应县南山抗日根据地是指东起应县王宣庄、西至山阴县云水庄一线山区地带,东西长70余里,南北宽20余里,约100多个村庄。

19382月,一二Ο师三五九旅派出50余人的武装工作团,开赴山阴县、应县接壤的山区地带,开展敌后游击战和抗日宣传。3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应县抗日民主政府,委任杜向光为县长,带领10余人,赴应县南山开展工作。4月,晋察冀二分区第五团开赴应县南部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同期,中共繁代浑应中心县委任命杨焕章为中共应县县委书记,领导应县的抗日斗争。中共应县县委、县政府同八路军武工队密切配合,在南山地区广大农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建立工、农、青、妇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的宣传,并在下马裕村秘密发展12名党员,建立了应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之后又在东安峪、白马石、瓦窑沟发展了一批党员,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同时,收编了活动在应县西南乡一带地方武装郭养恩部,组织成立人民武装部和自卫队。县委将我党活动的地区划分为5个区,各区均配备了区长和群众团体干部开展工作。应县南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得到开创。5月,三五九旅主力七一六团奉命挺进桑干河一线的山阴、应县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扫除汉奸、土匪势力。不久,七一六团政委陈文彬带一个营,开赴应县东安峪一带,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镇压汉奸恶霸。半年之中,在应县西南和山阴东南部一带发展组建了5个游击大队,编入正规部队。

7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将应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应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随之,中共应县县委亦改称为中共应山县委,中共应山县委、县民主政府成立后,在根据地内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动员群众参加抗日;二是贯彻合理负担政策,号召人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行合理负担,为抗日斗争做贡献;三是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扩军工作,动员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征收公粮,保证部队粮食供给;四是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各界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特别是对土匪武装乔日成部,通过多次谈判,达成一些有利于我党我军开展工作的协议。应县南山抗日根据地得到全面创建和发展,抗日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清平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清平抗日根据地是指清水河县东南部的老熊沟、账房堡、喜花峁、黄花峁,与平鲁县西北的七墩、新墩、阻虎、破虎、达达井、刘家窑。是我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开辟创建的一块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开辟敌后抗日斗争,加强党对朔州西部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晋绥边工作委员会、牺盟会雁北游击司令部于1937914日在太原成立,书记为赵仲池、司令员为梁雷。16日赵仲池、梁雷率刘华香、柏玉生、任晨、李林等第一批党政军负责人,从太原出发,北上抗日前线朔州。18日抵朔县城,召开万人大会,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声讨日军侵华罪行,得到各县人士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援。20日,赵仲池一行进驻平鲁城,并召开群众大会,赵仲池、李林分别作抗日救亡演讲,受到群众热烈欢迎。随即,平鲁县牺盟特派员屈健、康庄配合晋绥边工委行动,发动群众和学生组成请愿队,迫使旧县政府释放百余名犯人,交出十余支枪。柏玉生在耙齿沟抓获逃跑的旧县长和公安局长,并宣布撤销他们的职务。同时研究部署了抗日斗争活动。中共晋绥边工委、牺盟雁北工委正式挑起了领导朔州西部地区抗日斗争的重任。1025日,针对日寇侵占平鲁城的实际情况,赵仲池等撤离平鲁城,28日抵达偏关,领导、指挥朔州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10月,中共晋绥边特委派屈健等人到平鲁西山地区继续开展抗日斗争。经过十余天的宣传发动,平鲁县抗日游击队(后改称平鲁县抗日第六支队)在迎恩堡村成立,支队长为刘明生(又名刘华香)。11月中旬,平鲁县战地动委会(主任为柏玉生)、农民抗日救国会(秘书为李精忠)、青年抗日救国会(秘书为郝登枢),妇女抗日救国会(秘书为刘仙荣)等组织相继成立。12月下旬,中共平鲁县工委成立,书记为屈健。在中共平鲁县工委、动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各群众组织协同作战,密切配合,广泛动员和组织各阶层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贯彻合理负担政策,开展“四项动员”,建立全民族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坚决镇压汉奸、恶霸,平鲁大地抗日斗争的烈火熊熊燃烧,且愈演愈烈。

19381月上旬,察绥游击军郑荔庵、刘苏率军部和第一支队由离石开赴平鲁县西山金家窑、阻虎堡一带,开展剿灭土匪,收缴地主武装的武装斗争,为清平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创建扫除了阻碍。斗争中,一支队也得到发展壮大,由初建时的64人发展到300余人。

2月,中共晋绥边特委从偏关先后移驻平鲁二道梁、平鲁城,针对各县县区干部严重缺乏的实际,开办了一期党员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党员干部。根据平鲁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的需要,5月,撤销平鲁县工委,成立中共平鲁县委。同时,成立了3个区委,全县农村党支部发展到27个,有党员191名。平鲁县抗日根据地得到全面发展。

57,日寇再次侵占平鲁城后,中共平鲁县委及晋绥边特委转移西山一带。

19391月初,为了向绥远开展工作,中共晋绥边特委把清水河县靠近长城的一部分地区划归平鲁,以平鲁山区为依托,向清水河县开展工作。并在平鲁县委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中共清平县委,书记为李林枝。原平鲁县各抗日团体组织亦随之更名,清平县委组织宣传队,以游击的形式走乡串村,向群众宣传抗日和国内外形势,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很快打开了清水河一带抗日斗争的局面,清平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朔县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朔县路东抗日根据地是指同蒲铁路以东,东起雁门关下的广武,西至朔县、神池交界处的阳方口,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共有80多个村庄。

1940年春夏之际,日本侵略者欲巩固华北,扩大侵略战果,调集大批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八路军总部调集105个团,计40余万兵力,对日寇的扫荡给予坚决打击,取得“百团大战”的最后胜利。在此胜利形势下,中共朔神偏中心县委决定开辟朔县路东地区的工作。9月中旬,成立路东办事处,主任为刘创兴,为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派出机构。同时,组建起一支抗日游击队,队长为刘克效,配合办事处开展工作。

路东办事处成立后,按照中心县委的部署,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首先,办事处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和各项政策,揭露、痛斥日寇杀人放火的残暴罪行。其次,在宣传动员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按原村闾制,开展抗日新政权的建设工作。对原来较好的村(闾)长用开会形式进行教育,交待政策,给以任务,明确职责。没有村长的地方就推选村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一些群众基础较好、我党占优势的村庄,很快建立了村政权及农救会、自卫队等群众组织。随着抗日政权的建立,一些较大的村庄普遍办起了小学校。通过村政权、学校、群众组织的建立,把一大批知识青年、农民及少数旧职员等抗日积极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为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路东抗日斗争局面打开后,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各种反动势力,路东办事处依靠政策,团结群众、积极壮大武装力量,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办事处除广泛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源源不断地为主力部队补充兵员外,还成立了一支90余人的游击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12月中旬,朔县、宁武等据点之敌,纠集一起,对路东地区进行扫荡。办事处率领游击队,同敌人巧妙地周旋,搅得敌人不得安宁。敌人只能进入河汇、大涂皋、南榆林等几个村,随即撤走。年底,活跃在雁门关长城内外的三五九旅主力一部,派出一个10余人的武装工作队,深入路东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扩大武装力量,开辟抗日根据地,路东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开创,群众抗日斗争运动轰轰烈烈。

山朔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创建

194010月,中共雁北地委根据反顽斗争胜利后的新形势,重新调整对敌斗争部署,把抗日斗争的重点转向敌占区,积极开展敌占区的抗日斗争,并决定撤销右山怀中心县,在中心县的南部地区,即山阴县、朔县、平鲁县3县交界处成立山朔县,整个县域东面包括怀仁山上以及口子梁西南一部分山区,南面包括朔县至岱岳铁路以北的平川。目的是通过山朔这块根据地的建设,来开辟山阴、朔县敌占区的工作,逐步实现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的战略目标。总面积750平方公里,人口2万多。分为三个区:原朔县五区乱道沟一带为一区,山阴口子梁、上下喇叭一带为二区,黑龙池及平鲁莺房沟一带为三区,县委书记为麻胡,县长为王焕光。县委、县政府主要活动在中心地带第三区内。

中共山朔县委、县政府组成后,首先在根据地和游击区内各村进行建党建政工作,建立民主村政权,民主选举村长。先后建立了12个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200余人。各村普遍建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组织,群众性的抗日斗争蓬勃发展。其次,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孤立敌人,村村搞联防,监视、扰乱敌人,开展除奸活动,镇压汉奸、恶霸。再者,开展生产自救,组织群众积极发展生产,保证群众生活。经过努力,一个较为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很快地创建和发展起来。

19423月,县委代理书记李易山叛变投敌,把山朔县党政军的机密暴露给敌人,并亲自带领敌警备队到各村抓捕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和抗日群众,根据地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5月,山朔根据地全部被敌人占据,县、区干部和武装人员撤离山朔县,一个很有生气的抗日根据地断送在叛徒之手。9月,中共晋绥五地委决定,撤销山朔县。山朔抗日根据地开辟创建虽仅一年多,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谱写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