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 发布时间: 2016-03-04
  • 作者: 暂无
  • 阅读次数: 24

朔州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乡土气息浓郁,它是朔州人民世世代代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有:踢鼓秧歌、高跷、龙灯、船灯、车灯、抬阁、脑阁、独龙阁、狮子舞、海蚌舞闹老爷、竹马、大头人、哑老背妻等。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也称“秧歌”,在朔州地区普遍流行,只是在表演手法、人物角色设置上各地略有差异。一般由二十多人组成,并配有锣鼓乐队。表演者按各自扮演角色着不同服装。秧歌的中心人物是“老忙”,是秧歌队的领头人,负责指挥队形变换及表演套路。“老忙”服饰为胡人打扮,花脸,头戴红缨帽,身穿马褂,扎大带,戴张口,肩挂串铃,手执拂尘。以下角色分称须生、头对鼓子(武生)、头对花(小旦)、头对棒以及二对鼓子、二对花、二对棒、和尚、先生、货郎、傻小子、毛女、老头、懒老婆等。各角色有各自的舞姿和套数,表演时随锣鼓节奏翩翩起舞,可在原地起舞,也可行进。秧歌的舞蹈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之分。大场子有天地牌子、四门斗子、八卦窜顶、盘江山、大十字、梅花阵、凤凰单展翅等;小场子表演有五马破曹、一鼓二花、四鼓四花、著棒对打、一鼓戏四花等。每年元霄节期间,各村大多组织秧歌队,夜晚集中活动于街头宽敞之地。之后,邻近乡村还举行“对秧歌”等大型文艺活动,节日气氛甚浓。

高跷

一般由多人组成,每人脚踩三四尺高的木跷,身着各色彩装,有扮演古装戏,如《三打白骨精》、《梁祝》、《断桥》等的,也有扮演戏剧及神话故事人物形象的。表演随锣鼓节奏,结队而舞。在表演形式上,队列常跑双出门、大十字、八角楼、天地牌、蒜辫子等。表演风格上,有追求慢、稳、大方的,也有讲究快、巧、俊丽的。表演动作一般重在扭,也有能作放叉、下腰、金鸡独立、跳高桌、翻板凳等难度较高动作的。高跷表演,气氛热烈,极富观赏性。

龙灯

龙灯也称“舞龙”、“龙灯舞”,是流行全国各地的一种民间舞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美好愿望寄托于龙的形象。龙灯在汉代已相当普遍了。节日舞龙,尽情欢乐,极富浪漫色彩。龙灯以竹木制节,外色布帛,彩画着色,似龙状。龙头一般重十五公斤,糊裱精致,龙态逼真,龙身由多节组成,一般九节、十二节、十三节不等,每节间距约五尺,每一节称一挡。龙珠,即戏龙的彩球。龙体内点蜡烛的为“龙灯”,不点的称“布龙”。舞龙灯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舞时一人持龙珠,十二人或十三人持龙灯,戏“龙”作舞,表演形式有滚龙、跳龙、卧龙出洞、蚊龙闹海等。有的农村春节到元宵节期间还举办“赛龙会”。

船灯

船灯也叫“旱船”。用竹木制船架,底空,布帛裱糊彩绘,上罩以彩灯、彩绸,即扎成一条彩船。一人饰艄公,一人饰俏妇,扮女者驾船,扮艄公者持浆,随锣鼓节奏表演,也有配以唢呐伴奏的,常用曲目为“出对子”(俗称“将军令”)。表演一般以三只至五只旱船为一队,队形有八字、圆场、扭麻花、卷白菜等。表演水中泛舟情景时,驾船者碎步行进,舞姿平缓,似行云流水;划桨者舞步灵活,舞姿多变,动作难度可因人而异。此种跑法,多用唢呐伴奏。不用唢呐伴奏的船灯,一般表演船在水上与风浪搏斗的情节,节奏感较强,难度也较大。

车灯

用竹木制车架,裱彩纸、彩绸及各色纸花,置蜡烛灯,扎成一辆彩车。一般由三人至五人表演,一人扮倩女坐车上,一人扮老头推车,一人饰丑婆在前边拉车,随特定的锣鼓节奏表演。表演时主要从不同角度形象地模仿推拉车的情景,舞姿简单,但滑稽风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颇受观众喜爱。

抬阁

在一个长约三米的底座绑上数个高约两米左右的铁架。顶端站一至二名化妆儿童,由四人扛抬,着妆儿童在上边按扮演的角色表演。目前这一节目只有平鲁、朔城区还保留着。

脑阁

壮汉肩上绑一根两米高的特制铁架或木架,顶端架一化妆儿童,活动时,成人踩着鼓点扭动,儿童自然地跟着扭动。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据说来源于正月里人们把自家的小孩打扮得漂漂亮亮,扛在肩上看红火热闹时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手舞足蹈,之后,人们就创造出脑阁这一舞蹈节目。

独龙阁

在独龙车轴上绑一根十米多长的木杆,顶端扎龙头,一丑角持龙角骑在龙颈上,车轮转动,丑角上下舞动,并随着表演一些滑稽动作。这一艺术形式同应县一带流行的“一握轿”相类似。

狮子舞

起源于南北朝,现在已成为春节和喜庆日助兴的传统民间艺术。舞狮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武士持彩球逗引,并开拳踢打,令狮起舞。狮子则以骑球打滚、爬跟头、抖毛等动作表演。狮子舞形式有“回回斗室”、“狮子滚绣球”、“打狮子”等。

海蚌舞

海蚌舞根据“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一民间故事演变而来,由繁峙传入朔州。表演时鹬蚌起舞,相互嬉戏,饰演鹬者口内含哨,当蚌用壳卡住鹬时,鹬便吹一声哨子。此舞虽动作简单,但有一定的特色。所以亦为人们喜闻乐见。

闹老爷

闹老爷也称“灯官”。一般由四人至五人表演,四人表演的,主要角色有灯官一人、灯官太太一人、衙役两人,均扮成丑角,两衙役佯装以轿抬灯官及太太状,绕活动场地转圈表演各种舞姿;也有五人表演的,饰灯官一人、衙役四人,四衙役抬着坐在独木棍椅上的灯官,随其他表演队伍后边活动。

竹马

竹马也称“跑竹马”。竹马用竹片、纸、布扎成马的前后身,缚在人的腹前臀后,似骑马状,表演时,手持马鞭,边跑边舞,有时还带唱。

大头人

大头人旧称“二混堂”。由十人以上表演。锣鼓伴奏,鼓点与秧歌相同、面具一般用纸筋做成,外用各种彩色油漆绘成不同人物的脸谱,服装随面具而定,多扮演《西游记》等故事中的人物。其表演风趣、诙谐,很有特色。

哑老背妻

由一人饰演二人,即演员胸前系哑老上身道具,腰后系其妻子道具,上身表演妻子的动作,下身表演哑老的动作。常同车灯、旱船等节目一起表演,配乐做行路、过河、上坡、下山、观望等动作,来表演人物形象。近年来,由这种形式演化而来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瞎子背拐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