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 发布时间: 2016-03-04
  • 作者: 暂无
  • 阅读次数: 21

我市戏剧的主要种类有:秧歌、道情、赛赛、耍孩儿等。

秧歌

秧歌,也称大秧歌,主要流传在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它形成于清初,是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演变而成的。踢鼓秧歌是别具一格的把拳术舞蹈化了的广场艺术。它的起源一说是脱胎于河南少林寺的洪拳,一说是由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演变而成。叫秧歌则是一种民歌表演唱。这二者结合演出,成为一种既歌又舞的“土滩秧歌”。大约在明末清初,“土滩秧歌”走上舞台,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舞见长、以歌赢人的地方戏曲剧种——大秧歌。朔城区新编秧歌剧《泥窑》获1990年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大众文化奖”。大秧歌《算账》在1997年全省“三小”调演中获四项二等奖。

大秧歌号称有72种腔调,分为板腔、联曲两部分。它的传统剧目有50多个,分本戏、会戏、出戏3种。代表剧目有《泥窑》、《赶脚》、《三贤》、《三复生》等。

道情

据考证,道情最早见于宋代,源于道家为宣传道教而编写的道歌,道士游方天下,使道情广为流传。右玉道情和朔城区道情属于晋北道情。尤其是右玉县道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是山西北部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也夹有“板腔体”的成分。它的唱腔曲调灵活易变,式样繁多,现在搜集到的已有上百种。其音乐特点是清晰、明快。传统的特色乐器有渔鼓、简板、笛子、大板胡、四胡、三弦、笙。

传统剧目有《湘子出家》、《刘全进瓜》、《姜郎休妻》、《安安送米》等。1997年在全省“三小”调演中,右玉道情《苏小妹三难新郎》获四项一等奖。

赛赛

赛赛是一古老剧种。流行于清末民初,旧时专为迎神赛会演出,城乡均有固定的演出日期。乡村演出,多为祈雨。它唱腔高亢,实有朗诵色彩,表演粗犷、活泼、自由。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铙、钹、大号、唢呐、笙、管等无弦乐器。常演的剧目有《五鬼闹判》、《佛隐寺》、《三战吕布》等。赛赛剧种演员地位低下,受人歧视,有女嫁不出,专招赘婿,因而演员后继乏人。加之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赛赛剧种逐渐被淘汰、消失。

耍孩儿

耍孩儿是主要流行于应县、怀仁、大同及与内蒙古部分交界地区的戏曲剧种。

据考证,耍孩儿这一奇特剧种名称系从金、元时代词曲名演变而来,而词曲名中的“耍孩儿”一词来源于印度梵文“魔合罗”,意思是兜售儿童玩具的叫卖声,并非演出时变耍儿童。

它的唱曲以“正曲”为主。“正曲”就是正板或慢板,一般八句的成套唱腔,如果不足以表达剧情,中间就插入其它曲牌唱腔。

耍孩儿的浓郁特色主要表现为独特的唱法和活泼的表演。它的传统唱法是使用后嗓子,和佛教声腔近似,每句唱词前多惯用“咳腔”,在戏曲中颇为罕见。它的表演形式吸收了民间秧歌中的舞蹈,非常活泼,歌唱性、舞蹈性很强,深受群众的青睐。传统剧目有《扇坟》、《狮子洞》等。